加长版三伏天来临盲目消暑伤身体,三伏养
“三伏天”——养生防病的重要时间 全国各地区已经入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来了。 “三伏”之时,炎炎酷暑,人们习惯于采取各种“消暑降温”的做法,例如喝冷饮、吃冰淇淋、吹空调、喝凉茶等等。 殊不知,这些行为很可能损害身体,甚至引发疾病。中医认为,“三伏天”是养生的重要时间,做对这些事情,能减少一整年的疾病。 「三伏」的含义 首先,所谓“三伏天”,是指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大概在每年的小暑至立秋之间,公历的7-8月份,分为“初伏”、“中伏”、“末伏”,故谓“三伏”,而“三伏天”结束之日谓“出伏”。 今年的“初伏”是7月16日至7月25日的10天,“中伏”是7月26日至8月14日的20天,“末伏”是8月15日至8月24日的10天。所谓“伏”,有盛热之时宜伏不宜动之意。 《黄帝内经》中说: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因此,有夏天固养阳气以防病之说。 如何固养阳气 为何强调在三伏天固养阳气?如何固养阳气?固养阳气又能预防什么疾病呢? 因为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即天地阳气最盛之时,所谓天人相应,天热时人体阳气外露,容易散失。 此时固养、增强人体的阳气能够祛除和预防由寒湿之邪所致的疾病,例如“三伏天”灸疗法就是运用这一原理。 湿寒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各类关节痛·痛经等 只要是中医辨证为内因虚寒,外因寒湿之邪所致的疾病,都可以趁着三伏天,采取固养和增强体内阳气以祛除寒邪,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反,如果在三伏天这个人体阳气外露的时候损伤阳气,则会造成新发寒性疾病或者原有的寒性疾病复发。 常见损伤阳气的举动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避免的: 1、过度运动、出汗过多 “三伏天”的“伏”本意就是宜伏不宜动,因为热天人体阳气外露,运动时容易散失,加之运动时大量出汗,阳气随汗而泄,是十分耗散阳气的行为。 2、长时间吹空调 热天人体“腠理开张”(西医所说的皮肤毛孔扩张),阳气散于外,在空调环境下阳气暗耗,冷风寒邪乘虚而入,容易即时发伤寒之病或寒伏至冬春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3、冰凉饮食 “三伏天”人体阳气外露,脏腑阳气反而虚少,夏天经常饮食冰凉之品,损耗脏腑阳气,容易引发腹痛、腹泻、咳嗽、痛经等疾患。 4、过食寒凉之品 暑热天时,一些人喜欢喝凉茶,以此清热消暑,但如果过多服用寒凉中药,或者你本来就是虚寒体质的,同样是会伤害脾胃,生寒生湿。 三伏天怎样做有利养生? 1、静心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夏天属火,在脏归心,故夏天养生首先养心。 《黄帝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所以要保持良好睡眠,不要熬夜;心情平和,不烦躁。 2、适动 有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是不对的。 “三伏天”的“伏”本来就是伏而不动的意思,夏天不适宜做剧烈的运动,一来“动则气散”,二来运动出汗过多,气随汗泄,不利于养生。 “三伏天”只适宜做些轻松的运动,所谓“微动四极”,可以散步、太极拳,活动一下身体,运散一下湿气就好。 3、宜食 大鱼大肉、肥甘厚味会助湿伤脾,引发疾病,夏天适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常吃健脾益气养心的山药、红枣、薏苡仁、百合、莲子等。 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生姜有温阳散寒,健脾祛湿的作用,最适合夏天食用,煮菜、煲汤、煮甜汤都可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tzhiqiguanyana.com/zqglty/10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生提醒目前有5种疾病或无法根治,不要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