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4小时记者蹲点没有硝烟的战场
浙江老年报记者徐小翔通讯员方序来鑫萍鲁青 近期我省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日增约百万,预计1月将进入高峰平台期。面对这一情况,医院运转是否正常,如何打好这场“硬仗”?住院的老年新冠患者治疗情况如何?1月3日,记者来到浙大二院,辗转呼吸综合门诊、急诊及新冠危重病房等蹲点,记录医护人员为生命接力、与时间赛跑的点滴,记录老年患者的真实状态。 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为的就是多看几个病人 早上7时,浙大二院9号楼2楼呼吸综合门诊候诊室已经坐满患者,不时传来咳嗽声。 “保持距离,戴好口罩。”呼吸内科护士魏崇烈当天坐镇前台导流,这个位置相当于就诊流量的“节拍器”,也是“中枢神经”。为了维持秩序,她说话基本靠喊。入口的通道位置,一位护士专为老年人测血氧饱和度,如果有特殊情况会安排他们优先就诊。 对于医生来说,只要一坐进诊间,屁股就抬不起来了。 “我们科室大部分是刚刚阳康,有的甚至还没康复就返岗了。”四五个小时下来,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雯的喉咙已经沙哑,连连咳嗽,她自己感染至今还未完全恢复,因人力吃紧,一直带病坚持在岗位上。但她更关心的是“战友”扛不扛得住。 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斌,刚阳康就急着来上班,平均一天看近个病人。李雯说,张斌本身心脏不太好,真担心他扛不住。 “我援鄂过,相对经验丰富一些,这个时候肯定要往前冲。”在张斌看来,每名医护人员都忙得脚不沾地,走路都是小跑,争分夺秒,为的就是能尽可能多看几个病人。下午3时,张斌开出当天第一张住院单,他皱了皱眉头,“两肺感染严重,情况不容乐观。” 上午10时,呼吸综合门诊等待区坐满前来就诊的患者。 近期,浙大二院解放路、滨江两院区呼吸综合门急诊数量,每天都在人次以上,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现在病房一床难求,很多患者很焦虑,但是我们更希望把宝贵的资源留给危重病人。”李雯说,如有低热、轻度咳嗽、流涕等症状,没有出现胸闷、呼吸急促、氧饱合度低等表现,可选择普医院就医。 “号,请到-2诊间就诊。”中午12时,叫号机仍旧在喊号……因为带着防护面罩,一个上午,没有一位医生顾得上喝一口水,为了加快门诊进度,本来只需要看专家门诊的李雯还分担了一些其他诊间的号子。12时30分,上午的号子终于全部看完。 晚上7时30分,1号楼9楼新冠重症隔离病区内 床位从扩容至增设新冠重症病区 这几天,浙大二院ICU床位从之前的张扩容到现在的近张,纵使已扩容到原先的3倍,床位也是一扩就满。 在1号楼9楼新冠重症隔离病区,收了16位病人,大部分都是高龄病人,平均年龄80岁以上,本身都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记者经允许后进入病区,相比病区外的嘈杂,一道移动门内异常安静,除了床边摆放的心电监护仪有节奏地发出一声声响动,散发着生命的律动。 “所有都是气管插管的病人,有的循环很差,其中4个已经用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一半以上需要俯卧位通气。”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罗汝斌说。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肥胖症等基础疾病是最近收治最多的典型病症。 外科重症监护室内,医护人员神情专注,正在操作CRRT。 为了让患者吐气均匀,呼吸协调,护士长鲁海飞每隔几小时就要和同事们为患者做一次俯卧位通气。11床一位体重超过公斤的患者,每隔12小时就要翻身做一次俯卧位通气,加上患者还有癫痫等问题,操作起来十分困难。鲁海飞身材娇小,也刚阳康不久,每完成一次就出一身虚汗,尽管工作强度很大,但她一直咬牙坚持着。 1号楼8楼西区新冠重症二病区,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临危受命。这是几天前临时搭建起来的重症监护室。近期,急诊重症病人数量急剧增加,原有的ICU医护力量已经远远不够。仅严敏所在的重症病区就增设60多张床位,目前,已收治20多位重症病人。 70岁的老姚平时并没有基础病,12月24日突然发烧,3天后体温继续飙升到40℃,被医院急诊。当然晚上,病情似乎被控制住了,可不料,次日,血氧饱和度一路掉到90以下。无奈之下,家属同意气管插管。1月3日上午,在门口焦急等待的老姚爱人得到一个好消息:可以拔管。 “是个难得的机会,我们会尽力,也希望他自己给力。”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徐芝君边说边比了一个“OK”的手势。 医护人员照顾老年患者 患者多病情重急诊医护奋力坚守 在医院,“打仗”的前沿哨所无疑就是急诊。对于急诊而言,前半夜往往是压力最大的时候。 晚上9时30分,夜幕深沉。记者在浙大二院急诊中心门口一个小时,呼啸而至的急救车超过10辆,医护推着担架车快步向前,与时间抢身位。救护车不断驶进驶出,急诊室大厅、诊室、抢救室、过道、收费窗口前等几乎都成了“急救区”。 浙大二院急诊抢救室护士长詹芬芳告诉记者,这段时间,送到急诊中心的病人数量多、病情重,大多是高龄、白肺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室病床已从18张增加到21张,而且要求在1到2小时内将患者转到病房,留出床位给新的患者。 “能给我老爸加个床吗,我自己也在发烧,还等着去挂盐水。”一位六七十岁的大伯拉住詹芬芳,眼中满是期望。 “我们在尽力协调,有床位第一时间通知您。”詹芬芳刚安抚完大伯,又被别的患者家属围住。在急诊预检处,像詹芬芳这样的护士有七八个,人数是平时的两倍,很多是从其他科室协调过来支援的。 忙碌的急诊室 郑颖就是其中一个,事实上她是“老急诊人”,4年前调岗到了其他科室。 “义不容辞地回来了,和大家战斗在一起。”上周三,刚刚退烧的她第一时间赶回,投入战斗。 从晚上6时,到第二天凌晨2时,交接完,詹芬芳一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tzhiqiguanyana.com/zqgybl/10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连花清咳片获评中国家庭常备祛痰止咳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