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进入5月,温差变大,雨水增多,小儿各种疾病接踵而至,今年流感、诺如病毒、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上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体肺炎等等轮番登场。连续的阴雨天气又是病毒细菌的温床,导致儿科门急诊病人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住院部床位更是一床难求。

医院获悉,医院儿科就诊率比以往同期高出10%,主要集中在由小儿支原体肺炎和合胞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散发部分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学校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也开始增多。

医生表示,当孩子出现持续或反复高烧、精神状态不好、嗜睡或烦躁不安、食欲差、咳嗽痰多等情况时,家长一定要重视,及时就医。

由于床位不足,家长不得不医院儿科住院部走廊打点滴,同时等待床位。/佛山日报记者吴昱萱摄。

新生儿和学龄儿童最易感染

市民王芳2个月的女儿刚开始知识鼻塞流鼻水、轻微咳嗽,但很快就鼻子扑哧扑哧、呼吸不畅、吃奶减少,该症状令她疑惑不已,为何小宝宝这么容易感冒且病情发展很快?在医院经过检查,小宝宝确诊为合胞病毒肺炎。

据统计,现阶段,在就诊的患儿中,有近50%的儿童患有支原体肺炎或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医院儿科主治医生朱从敬说,小儿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多见于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该病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3~7日。婴幼儿症状较重,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及喉炎,以后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肺炎。少数病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

“对儿童来说,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就是感冒样症状,但对六个月以下小儿来说,会发病急、发展快,影响比较大,容易引发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朱从敬说,对六个月以下小儿肺炎有一半左右是合胞病毒感染。

小儿支原体肺炎潜伏期2~3周,起病缓慢,以气管-支气管炎、肺炎、耳鼓膜炎等的形式出现,而以肺炎最重,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体温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性。

“在学校如果出现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很容易接连发生此类病例。”朱从敬说,小儿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群集性传播,因此如果孩子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尽量在痊愈后再返校。

勤洗手勤通风减少疾病发病率

由于近期儿科住院部床位全满,门诊更是爆棚,医院特别增开了儿科夜诊。“每个儿科医生都在加班,平日中午12点下班基本都得坐诊到1点多,下午得到傍晚七八点才能下班。”朱从敬说。

虽然患病以后要及时就医,但是及时预防也很重要,减少疾病发生率。针对上述两种病情,朱从敬指出,5-7月本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但是由于手足口病疫苗的防治,目前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并不多。“但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和小儿支原体肺炎目前均不能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但是切断传播途径是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如果家里有出现感冒症状的人,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宝宝;需要护理宝宝时,最好先洗脸、洗手、戴口罩,换衣服。”

医生建议,当孩子出现持续或反复高烧、精神状态不好、嗜睡或烦躁不安、食欲差、咳嗽痰多等情况时,家长一定要重视,及时就医。此外,雨季空气中容易滋生病菌,婴幼儿尽量不要去人流密集场所,外出戴上口罩,可以减少接触病菌的机会。孩子和成人都要勤洗手,房间要勤通风。室温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如开窗通风时尽量将婴幼儿移至另外一个房间,待通风完毕室温恢复再将其它房间轮流通风。

采访当天,朱从敬还亲自演示了七步洗手法,学习用七步洗手法清洁自己的手,清除手部污物和细菌,预防接触感染,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内):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外):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夹):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弓):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大):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立):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腕):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特别要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手表和其他装饰品的部位,(有条件的也应清洗戒指、手表等饰品),应先摘下手上的饰物再彻底清洁,因为手上戴了戒指,会使局部形成一个藏污纳垢的“特区”,稍不注意就会使细菌“漏网”。

来源丨佛山日报今日三水

编辑丨三水教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tzhiqiguanyana.com/zqgyzd/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