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脾丸的前世今生启脾丸最早出现在宋代《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处方:人参(去芦)、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干山药、莲肉各30克,山楂(蒸,去核)、甘草(蜜炙)、陈皮、泽泻各15克,制成丸。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消食和中。治小儿伤食,呕吐泄泻,腹胀腹痛,小儿疳积,面黄消瘦。用法:食后用米饮(米汤水)送下。可见,当时主要用于小儿疳积(肚子大,周身瘦,“细脖大脑壳”),因为那个时期,生活水平低,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是脾胃内亏而“疳积”,多由营养不良引起。如今启脾丸收载于现行《中国药典》。处方: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泽泻,制成大蜜丸。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较古之“启脾丸”,今之“启脾丸”加入了六神曲和麦芽,加强了“消食”功效。这更适合脾虚为主因的食积、消化不良。如今,此药仍可用于小儿疳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再出现的“疳积”却不是因为缺营养,喂养不足,而是因为缺乏营养知识,喂养失衡。启脾丸的特点启脾丸是在补气方“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了药食同源的山药、山楂、莲子肉、陈皮、六神曲和麦芽而组成的。四君子汤能补气健脾;陈皮理胃气,使胃气顺畅;莲子补中、养神、益气力;山楂消肉食积滞;麦芽消面食积滞;泽泻利尿,除胃肠湿热,能渗去其湿,使热也随之去,这样脾胃功能正常,清气上升。全方共奏健脾和胃之功,适用于因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症。启脾丸通过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从而达到健脾和胃的作用。儿童中的应用从其功效上看,好像仅仅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胃肠疾病。其实不然,还可用于其他系统疾病。1.呼吸道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冷暖不适,将息失宜,恣食生冷,易致“形寒寒饮则伤肺”,一年四季均可罹患呼吸道疾病,常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包括西医的扁桃体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许多小儿病情缠绵难愈,稍有冷热不慎,则症状反复加重,西医称“复感儿”,用遍各种抗生素,呼吸道及全身症状仍难以消失,这类患儿,表里俱虚,邪气滞留,正不敌邪,阳浮于外。气不归元,唯健脾和胃以益肺,使气血生化之源畅旺,肺气得养,清肃之令得行而咳喘渐止。启牌丸培土生金,健脾益肺,间接治愈这类疾病。2.胃肠道疾病:恣食生冷的小儿,脾胃易受伤伐,出现脘腹痞满、疼痛、恶心、呕吐或大便溏泄等积食不化现象(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等)。启脾丸性味平和,扶正益气健脾而不滋腻,消食健脾甚佳。而常年大便干结、阳明之热不得下泄而致肺气壅遏不宣,累及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者,启脾丸能促进脾胃升清降浊的运化功能,又可润肠通便。便秘与腹泻患儿均可使用,具双向调节作用。3.肝胆疾病:在小儿肝胆疾病中,尤以传染性肝炎后期的小儿,常出现恶心、纳呆、脘腹痞满,消瘦乏力等症,“见肝之病,知肝传牌,当先实脾,因此以此药作肝病恢复期的善后调治,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传变,同时改善症状。4.肾脏疾病:慢性肾炎,往往因呼吸道疾病诱发加重,长期服用启牌丸,可益气固表,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反复发作,强脾制水,脾健肾强、先后天生养旺盛,则肾脏疾病可逐步改善。小儿遗尿,因脾胃为枢纽,通过调补脾胃,脾土旺则土能生金,肺气则足;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强盛则可补肾之先天不足,则尿可自止。联合用药举例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启脾口服液,用于学龄期儿童功能性腹痛。启脾丸的儿童特性启脾丸每丸仅重3克,药味平淡纯正,适合小儿胃气稚弱的特点而易被接受,启脾丸方中有健脾益气之祖四君子汤,又加山药,莲子,增强健脾培中,补土生金之力,陈皮、泽泻理气疏导补而不滞,是理想的肺脾肾用药,启脾丸正启稚嫩之阴而不碍阳、萌稚弱之阳而不伤阴、稚弱阴阳,一旦萌发勃勃生机、便可成燎原之势,使机体正气得以迅速恢复,从而战胜疾病。尤其值得赞誉的是启脾丸的口味酸酸甜甜,儿童较适应。注意事项使用“启脾丸”的前提是,小孩虽然脾气虚,但不能大便干燥,因为“启脾丸”补的力道大,更适合食欲不振兼大便不成形或者拉稀的孩子,如果脾虚的时候还有便秘问题,吃“启脾丸”就会加重病情。可以先用“四磨汤”来通便,待便秘改善后,再视情形而服用“启脾丸”。药店启示脾胃虚弱的儿童,在应用其他药物的同时,可选择温和的肺脾肾之药——启脾丸,以助后天之本,而病自愈。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亲,中国药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tzhiqiguanyana.com/zqgyzd/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