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便宜 https://m.39.net/pf/a_4593008.html

  撰文/土豆姐姐·四川成都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不管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似乎总与老祖宗留下的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这是根植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是连接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的神奇纽带。

  土豆姐姐记忆中的芒种,是爷爷奶奶的争争吵吵和相濡以沫,是爸爸妈妈的辛勤打拼与言传身教,是优良家风的用心培育和潜移默化,更是对血脉亲情的回望、感恩与铭记。

  记得爷爷70岁生日那年,山村的夏天来得早了些,太阳刚刚从屋顶露出来,就感觉到了热气。母亲一大早就起来了,同时燃起两眼柴火灶,一锅煮猪食,一锅煮大米饭。半熟的米粒沥起来,再用烝子蒸,盛出来的米汤再炒一钵青菜。

  我踮起脚尖,趴在灶台边,只见母亲从瓦罐里夹起两坨猪油,放在已烧红的大铁锅里,锅里顿时冒出青烟。油在锅里滋滋滋地响着,母亲用铲子摁着猪油在锅里来回划了几下,三下五除二五就把切细的青菜倒进锅了。我突然有点失望,眼巴巴的望着母亲。母亲停顿了一下,似乎想起来了,她迅速地在锅里翻找着,终于找到了一丁点儿已炸干的带着腊味的油渣倒在灶台上。原来,每次炒菜的油渣母亲都会铲起来倒在灶台上,我和弟弟一人一半,那个香味儿直到今天还留在脑海里。

  母亲把炒好的菜煨在锅里,看着那米汤包裹着的青菜,稠稠的,绿油油的,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忍不住拿着生锈的铁锅铲直往嘴巴里送,那个浓浓的汤汁呦,烫得嘴皮马上起泡了。

  在那个年代,幸福总是很简单。春天来了,一家人在一起劳动,零花钱主要靠攒几个鸡蛋拿去卖掉,再买回些油盐酱醋。冬天的温暖就是一家人挤在一张床上,母亲用怀抱温暖着姐弟三人,听着母亲熟悉的鼾声,香甜地睡到天亮。

  那个时候,弟弟不时尿床,我说他是未来的大画家,是画世界地图的大师,大冬天的床上旧棉絮被他一泡尿浸湿大半边。母亲拿出旧棉袄,垫在浸湿的地儿,把我们挪到干爽的一边,她自己却睡在弟弟尿湿的地方。母亲从来不责怪弟弟尿床,她总是说孩子小,晚上吃的稀饭,油水少,夜又长,尿床不算什么,还有几年就长大了,长大了就不尿床了。

  爷爷在我的印象里,好像都没有干过农活。他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咳嗽得厉害,干不了重活。奶奶是有文化的主儿,乡村里红白喜事都是奶奶去写字。爷爷总是坐在堂屋门口那个大草垛编的椅子里,一杆长长的大烟杆伸出老远,黑色的烟匣锃亮锃亮,里面的烟丝是爷爷自个晾晒的。母亲说,那烟杆是爷爷的命根子,也是教训我们这些孩子不听话时的大鞭子。

  爷爷脾气暴躁,但他那暴躁的脾气好像只针对我奶奶。奶奶一个良家妇女,经常抛头露面,爷爷是不是觉得很自卑,于是才对我奶奶总是有各种的不满?但爷爷对我们三姐弟都很好,我从没有尝过他那一米多长的“大鞭子”打起屁股来是不是疼得发晕。不过我却记得,姑妈因为不听爷爷奶奶的话,要嫁去山梁上一木匠家,爷爷气得在堂屋门口跺着脚,挥舞着他的大烟杆要去打奶奶的情景。

  爷爷觉得,姑妈不听话,是奶奶没教育好。自家的女儿怎么舍得嫁到山梁上去受苦呢?看到爷爷大发雷霆的样子,我们都害怕极了。奶奶躲在屋里不敢出声,任由爷爷在那咆哮、吆喝。爷爷终于吼累了,喘着粗气,一屁股跌坐在大草椅里,颤抖着双手裹着他那黄黄的大旱烟,点燃后吧嗒吧嗒的猛吸几口,呛得他脸色发青,咳嗽不止。眼看爷爷咳得回不过气来,我母亲赶紧端来一碗水;我从母亲背后怯怯的露出半个脸,想去帮爷爷捶捶背,但看到那长长的大烟杆,我后退了。

  其实爷爷是很很感激我母亲的,感激我母亲为他生育了三个孙子,感激儿媳对他的孝顺,感激母亲是长媳,照顾了我的叔叔和小姑。那时的我,觉得爷爷脾气再坏,似乎也坏到哪里去,他是在用他的方式保护着我们全家的幸福。

  爷爷虽不下地干活,但他有一手编织背篓的好手艺。天气晴朗的时候,爷爷去屋后砍几根楠竹,麻溜地破开碗口粗的竹子,再加工成细细的篾条,一天功夫下来,能编好两个背篓。逢场赶集,爷爷叫叔叔拿去集市上卖,能换回一袋水果糖。这是爷爷哄我们几个孙辈高兴的最好零食了。弟弟的牙齿长得难看,估计就是因为偷吃了爷爷的水果糖坏掉的吧?

  记得有一天,刚刚起床,爷爷一边吃饭一边告诉我们说,今日芒种哦。吃完饭了,大家都下地里去。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爷爷说要去地里干活。芒种,不就是爷爷奶奶忙着种庄稼嘛。爷爷奶奶带着我们都下地了,爷爷站在地里,拄着他的大烟杆,看着忙乎的奶奶,虽然脸上的皱纹已成沟壑,但终于露出了太阳般的笑容。

  我小学还没毕业,我们一家便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离开了农村。爷爷奶奶仍留在了小山村,时不时地仍然会听到他们吵架的事情。二老吵了一辈子,也相濡以沫了一辈子。

  今日看到各个平台对芒种的解释。原本自己理解的芒种,原来除了忙着收,忙着种,还有勤劳、幸福和丰收之意啊。

  在芒种之日,翻出一张自己看似勤劳耕种的照片,以此纪念我那已经逝去的爷爷奶奶……

  土豆姐姐,本名谭君,“70后”,重庆开州区岳溪镇原花园村人。吃土豆长大,长得像土豆,钟情于土豆的各种营养。喜欢写豆腐块文章,成不成型自己都喜欢。在通往文字的路上,一直都有良师益友相伴。感谢生活,感恩前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tzhiqiguanyana.com/zqgyfz/1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