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夕儿童屈光不正的处理原则上
哈哈 儿童眼病诊疗技术培训班 新鲜会议干货奉上 白 1 .5.24 演讲专家 吴夕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国家级继续教育儿童眼病诊疗技术项目负责人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小儿眼科学组委员 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成员 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前言 在“北京眼科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分委会成立大会”暨“儿童眼病诊疗技术培训班”上,吴夕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儿童屈光不正的处理原则》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正视眼的定义 我们常常把5m以外的平行光线通过屈光系统,准确地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位置,形成了清晰物象,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眼。一般1.0以上就是完全正常的,当然它跟年龄有关。下图是正视眼最标准的一个图。 调节定义 除了平行光以外,还有各种不同的光和距离,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调节(改变眼的屈光力,将来自近处散开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的功能称为眼球的调节)。那么调节机制是怎么完成的呢?主要是因为环形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我们可以看下图的晶状体,平时不动用调节时,晶状体是扁平的;动用调节功能,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就变凸,曲率上升,产生调节,让黄斑始终保持清晰的物象,视力达到1.0以上。 屈光不正的特点 不使用任何调节,眼球在静止状态下,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入眼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这个焦点形成在视网膜前或是形成在视网膜后,有的根本不能形成焦点。这些都称为非正视眼,在眼科临床上统称为屈光不正。表现为单眼的近视、远视、散光,双眼的屈光参差。 而屈光状态动态变化最快的阶段是出生到3岁,眼轴不断的延长,角膜从曲率小到变平,晶体从呈球形到变扁。所以大多数新生儿会存在生理性远视(+2.0D~+4.0D),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屈光度逐渐减少,趋于正视化。 屈光不正的诊断-近视 调节放松状态时,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种屈光状态为近视。轻度近视≤-3.00D,中度近视-3.00D~-6.00D,高度近视>-6.00D。 1、近视配镜原则 (1)光学矫正-配镜(框架镜、角膜接触镜),以散瞳检影的结果为依据; (2)近视矫正遵循(凹透镜)最佳视力最低负度数的原则。 对于学龄前儿童,如果发现早期近视,一定要经过散瞳验光进行确诊。如果是低度没有症状的,要先观察,可以采用中医的调节方法,改善眼部的疲劳,6个月后进行复查;有症状的,则需要矫正。 2、近视的处方原则: (1)学龄前近视,初期要进行充分散瞳验光,不急于配镜,可能是“假性近视”,散瞳后视力可能上升。 (2)青少年轻度、中度近视则是散验后复验,再进行试戴,当度数>-2.00Ds需要经常戴镜。6个月后复查,如果屈光度变化不大,则定期观察;如果变化>0.50Ds,则开新处方,因为可能与调节因素相关。可能是调节滞后?也可能是调节超前? 3、儿童近视矫正眼镜注意离焦问题 现在的角膜塑形镜就是基于框架眼镜会产生周边视网膜的屈光不正,如下图,经过单光镜片矫正后的1.0视力,中心视力处物象投影能准确的落在视网膜的黄斑中心上。但是我们都知道凹透镜周边是厚的,会让眼球产生远视性离焦。 但是角膜塑形镜可以克服这一问题,减少了旁中心远视离焦。所以现在有两块近视防控:一是针对旁中心离焦进行;另一个就是改变生活环境,控制看书强度,保障户外活动时间等。 未完待续——下期吴夕教授将为我们介绍屈光不正——远视、散光的配镜处方原则以及相关案例的解读,敬请期待! 精彩文章: 李晓清:成人急性获得性内斜视伴复视的诊断(上) 李晓清:成人急性获得性内斜视伴复视的诊断(下) 赵堪兴:斜视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上) 赵堪兴:斜视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下) 邓大明:斜视的双眼多媒体训练 赵堪兴:常规手术无效的限制性内下斜视病例分享 童小童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tzhiqiguanyana.com/zqgyzl/1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 下一篇文章: 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