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的上海日常节选自从哥德堡到外滩
本文节选自《从哥德堡到外滩》,作者:禾颜阅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这五光十色的世界里, 我要的只是公园里的一把长椅, 有一只猫在上面晒太阳, 我想我应该在那里。 ——伊迪特·索德格朗 (EdlthSodergran,诗人) 马路的上海日常 北欧有多个词汇专门来形容一个人追求心情舒适、简单自足的状态,比如丹麦语的Hygge、瑞典语的Lagom,上海呢?也许是日常方言中的那个“适意”。 不知从何时开始,上海的马路上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许多精品咖啡店,年轻人流连于讨论不同产区的咖啡豆品质,融合不同国家的咖啡文化,来自北欧与日本的咖啡文化尤其受到较多人追捧,而同时,来自云南产地的本土豆子也触达了更庞大的市场受众。据年1月最新统计,上海咖啡馆数量已超越纽约、东京,以近七千家店铺数量跃居成为全世界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咖啡(图片来源:pixabay摄影:Karishea) 咖啡的流行史,几乎伴随着全球所有知名城市声誉崛起的历史,自然也包括近代上海。最早接触现代气息的那一代人将咖啡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象征,曾经老上海人喜欢把讲究生活品质的群体称之为“老克勒”,他们时常邀上好友,去知名的西餐厅德大、红房子“泡咖啡”,一个“泡”字,形象的勾勒出漫长悠闲的社交画面。年轻的上海人,不过是衔接了这股海派文化里的生活记忆,比老一辈更幸运的是,如今发达的物联网和资讯,可以让获得年度大奖的庄园咖啡豆,24小时内就出现在上海的咖啡店里,与全世界优质的咖啡生活保持同步。 瑞典FIKA 最新的全球人均咖啡消费量统计中,哪些国家又位列前位呢?不是通常认为的诞生星巴克的美国,也不是咖啡文化古老悠久的意大利或法国,而是瑞典、芬兰、挪威这几个北欧国家。在瑞典的社交文化里,高频词汇中一定有“Fika”,它的使用频率仅次于“谢谢(Tack)”和“你好(Hej)”。Fika的字面意思是“喝咖啡”,而更广泛的意思则是“边喝咖啡,边吃甜点,边聊天”。因为一个词汇,就可以迅速理解瑞典当地的生活状态,同样,也因为上海马路无处不在的咖啡香气,可以感受这座城市鲜活亮丽的气息。 从咖啡店到书店,再到大大小小的周末市集,“泡咖啡”再度打开了当下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仪式感。 Fika 一粒豆子开启城市一天 在上海的南京西路,有一家来自瑞典的咖啡店中国首店,WaynesCoffee,进门处就贴着那个熟悉的瑞典语“Fika”,看见这个词,瑞典人会本能地放慢自己内心,停下手上工作,随时随地都可以来一场Fika,一个人,一群人,在家里、办公室、公园长椅,配上丰富的点心,再来一本书,一天的慢时光流动在朋友与同事之间。这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发展计划?事实上正好相反,瑞典人在职场的幸福感,以及整体乐观向前的工作状态恰恰来自于此。或许,这就是北欧国家能够人均幸福指数排在全球前列的原因。 公司领导与员工一起FIKA 斯德哥尔摩商会曾在媒体采访中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与其他国家不同,瑞典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扁平式的,上下级关系不那么明显。“这样的扁平化结构,领导层就会在Fika这样一个群体文化下鼓励员工与领导之间交流,倾听每一位员工的声音——这是收集每位员工对企业该如何有效运营观点的最佳方式。” 一粒豆子,背后是一种文化理念,一种生活方式。WaynesCoffee的店员介绍说自己是全球绿色有机咖啡的倡导者品牌之一,这并不难理解,北欧是全球最重视绿色环保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国度,每年巨量的咖啡豆消耗,重视来自于公平贸易所种植的咖啡豆,并且不同特色咖啡店坚持自己的专业烘培。有机、绿色、专业、个性,这些都造就了北欧咖啡文化的基因。 上海街景(图片来源:pexels摄影:GarrisonGao) 上海街头的咖啡文化愈来愈浓郁,它的象征是年轻群体不再只盯着某家知名连锁咖啡品牌,而是越来越在意个性化的咖啡特色店,推崇追求卓越品质的咖啡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tzhiqiguanyana.com/zqgyzl/9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养猪倒闭养鸡亏本,养殖全线跳水究竟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