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西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日夜无休的战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原标题:医院急诊科:日夜无休的战场 开栏语:随着疫情的变化,医院迎来就诊高峰,处于新冠救治“风暴中心”的医院目前是如何运转的?今起,华商报推出特别策划——“医院”,多路医院各科室,记录一线医护人员的向险而行。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急诊成为医疗救治的第一战场,医院急诊科收治病人数量不断增加。1月4日,记医院急诊科,实地感受救治“第一道关口”。 新冠引发其他基础病75岁爷爷推着71岁奶奶来看病 急诊科的清早是忙碌的,但与其说是清早不如说是全天都在忙碌,因为这里24小时接诊,什么时候来都能挂号。 早上9点到达急诊科,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记者见到了护士长李莎,她正在安抚病人家属情绪。给病人打针、输液、吸氧,安排病床,做检查,给病人家属答疑解惑,安抚他们的情绪,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像陀螺一样不停的运转,同事们匆匆的碰面交流病人的病情,又匆匆离开投入各自的位置。在记者等待采访的时间,陆陆续续有病人被推进急诊科,这里已住满了人,有家属没地方座,李莎从分诊台给他拿了一个凳子,但那位家属没坐,而是给了坐着轮椅正在吸氧的母亲,让她脚能抬起来舒服一点。 岳爷爷今年75岁高龄,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因在外地工作赶不回来,只能由他推着老伴晁奶奶来就诊。岳爷爷从背包里拿出一本杂志,杂志里夹着一沓晁奶奶的病历单,“冬至之后我老伴就有点不舒服,一直在发烧,检测是新冠阳性,后来我在照顾她的时候也阳了,一开始我们俩都是在家先吃药缓解,一个礼拜后我恢复的差不多了,但她却一直不见好转。”晁奶奶的病历单上有很多基础病,“我老伴基础病比较多,中度贫血、心房早颤、动脉硬化、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之前一年都要住两次院,现在新冠病毒感染引发了她的那些基础病。”岳爷爷说,1月3日晚上,晁奶奶的身体实在难受,“她根本睡不着觉,一直在咳,嗓子就好像被堵住了,我在旁边守着她担心的也睡不着觉,隔一会儿就要去确认一下她的呼吸。” 采访中,晁奶奶就坐在轮椅上,身上披着保暖的毯子,戴着口罩神情恹恹的,不时咳嗽两声,护士在给晁奶奶测完血氧后,一边安抚两位老人,一边安排先进行吸氧。岳爷爷说:“因为生病,这两天我们两个的胃口都不太好,老年人年纪大了也不会点外卖,医院安排好,我再去出去买点吃的。” 上午10点30分,在等待近1个小时后,抢救室有了空余位置,晁奶奶顺利吸上氧气,“这下吸上氧气,又有医护人员看着,我们就放心了,在家里总是提心吊胆的。”离开时,正在吸氧的晁奶奶精神好了点,挥着手跟记者说再见。 上下联动提高效率能救一个是一个 急诊科主任鱼军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急诊科的床位特别紧张,“抢救室已设置床位10张,但实际里面救治的病人更多,有一些轻症病人血氧饱和比较低,又没有床位,只能先塞进去,坐着轮椅给他输液吸氧。”鱼主任说:“之前三年急诊科病人也多,但不会像这段时间这么集中,前一段时间是集中在发热门诊,但从上周到现在急诊科成了重点,因为很多病人发热是轻症的话,在家中吃药就能缓解。如果情况严重的话,病人会直接来急诊科救治,去发热门诊的减少。”鱼主任表示,最近急诊科一天能接诊-病人,主要特点有三点,第一是病人数量增加,第二是老年病人数量增加,第三是重症病人数量增加,“抢救室有许多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而且他们很多人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病症,又因肺炎加重了这些基础病,能来急诊科的很多都是急危重症。” 鱼主任说,目前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正处在一个压力平台期,面临的压力仍然很大,“急诊科这边的医护人员都是阳过一轮的,大家现在都是顶着复阳的风险坚持工作,等这一段高峰期的过去。”在疫情的冲击下,最让医护人员头疼的是医疗资源的问题,鱼主任告诉记者,医院住院部共收治1多个病人,针对重症患者,各科室病床还在不断的整合中。为缓解病人增多的压力,除了扩容,医疗总值班和护理总值班前移指挥,医务科设立了院前预检分诊队,预检分诊队主要负责急诊科救护车送治病人排队时的筛查与监控,若发现有特殊情况,会及时进行救助,“有的时候在病人排队等待治疗中,很有可能后面的人病情比较严重,预检队的作用就是发现如果有这种情况,就把他提前治疗,有的时候情况危急,医护人员进行就地抢救。” 除预检分诊队外,各位巡查的院领导每天还会来急诊科进行检查指导,若遇到特殊情况的病人,由院长直接与医务科等科室进行对接,让重症病人得到快速收治,“不论是从下到上的预检分诊队,还是从上到下的院长检查指导,医院的各个科室都在紧密配合,提高效率,做到能救一个是一个,能治一个是一个。”鱼主任说。 超负荷运转一个护士几乎要负责6个病人 急诊科每天值班的护士是4个人,“我们这边24小时值班,实行三班倒,每一个班次安排4名护士,加上护士长一共是5个人。护士不仅要负责输液、吸氧、监测,病人去其他科室检查护士还要陪同。同时急诊科还负责全院的注射工作,之前一名护士负责大概3个病人,这段时间一个护士几乎要负责6个病人,每天大家都在超负荷的运转。”李莎说,早班从早上8点开始上班到下午3点下班,晚班从晚上9点上班,第二天早上8点下班,期间护士几乎一刻都不停,“这段时间我们在上班时,几乎一口水不喝一口饭不吃,为提高效率都在尽量避免上厕所,之前我们科室一位护士还晕倒了。”高强度的工作,给医护人员带来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我们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经常半夜2点多还要接电话安排病人,前段时间因为压力过大我还失眠,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医院回家甚至一句话都不想说,因为太累了。” 李莎表示,最痛苦的不是高强度的工作和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而是一边工作,一边还牵挂着生病的家人,“我们家是双职工,我丈夫也是医务工作者,家里两个孩子大一点的才9岁,小一点的只有4岁,双方父母也都70多了。这段时间家人陆陆续续都阳了,老人生病带不了两个孩子,而我们又要上班。前段时间我发烧烧到近40℃,医院值班,照顾我的是我阳过的9岁的孩子。”说到家人,李莎有些哽咽。因人手实在不足,在家休养了三天感觉有所缓解后,李莎又回到工作岗位上,“不只是我,我们科室所有的医护人员,基本上都是感染后休息了三天又带病坚持上岗的。” 在采访中,有患者家属因住院问题与医护人员产生了争执,李莎有些无奈,她告诉记者,她们医护人员之间时长会互相鼓励,“我们同事在交流时,都说要尽可能的体谅病人,理解他们急迫的心情,要尽可能的安抚他们,但医护人员也不是钢铁侠,不是真的刀枪不入,我们也希望病人可以给予我们适当的理解,我们已经在尽可能的去帮助病人和家属,不要一来就直接指责谩骂。” 医护人员呼吁:若为轻症,尽量把生命通道让给重症病人 李莎表示,之前急救科共有6张床位,大抢救室4张,其他两个小抢救室分别1张,但近期因病人激增,床位已经增加到10张,“现在大抢救室塞了6个病人,一个小抢救室塞了3个病人,不论是增加轮椅还是加床,我们都在应收尽收,尽可能的解决床位紧张的问题。”护士们会根据病人的轻重缓急情况进行安排,“很多病人和家属来了以后会很急,有时候不能理解我们的工作。但其实我们在评估过病人的病情,测过血压,血氧等一些数据后,若症状较重,我们会立刻安排救治,哪怕没有床位就地救治。能安排稍微等待的病人,基本上是症状较轻的。” 李莎告诉记者,近期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较之前明显上升,其实之前相关专家就对此有过建议,轻症患者可居家治疗,这样就可以把生命的绿色通道让给急危重症患者,保证医疗资源,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得救治。 来源:二三里资讯 记者:杨芷瑶/文赵彬/图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tzhiqiguanyana.com/zqgyzl/9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南话科普改善慢阻肺患者生活无论何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