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元宵节恰逢雨水的到来。

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是指天气转暖,降水逐渐增多,万物气味渐浓,人体内的阳气也在上升。

雨季,空气潮湿,气候多变,时冷时热,时暖时冷。如果不注意,最容易生病。因此,雨水养生的重点是注意自我调节,预防一系列“春寒病”。

第一:健脾防湿。

雨水,肝气旺盛,肝气旺盛容易抑制脾土,损伤脾脏,导致脾胃功能下降;在雨的节气中,春天是料峭的,湿气一般伴随着“寒冷”而来。寒湿之邪最容易困脾,同时湿邪又不愿祛除,所以要在雨前雨后重点保养脾脏。

饮食上,少吃寒凉的东西保护脾胃,平时多吃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等食物,达到健脾的目的。

第二:春捂防春寒。

所谓“春冻秋冻”,雨季的雨,会造成气温骤降。要注意“春寒料峭”的现象,对老人和孩子的健康威胁尤其大。容易引发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所以,雨季注意保暖,不要过早脱冬装,不要着凉;同时,定期开窗,让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需要注意的是,“弹簧套”是有讲究的,最重要的是要盖住你的腿脚。很多人在裁衣服的时候习惯裁几条裤子。其实人体下半身血液循环差,更容易受到风寒侵袭。老人和小孩要特别注意。

第三:补水,防止春火。

雨后天气转暖,风燥,早晚较冷,风邪逐渐加重。人们经常皮肤干燥,嘴唇干燥,嘴唇干裂。

这时候可以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多汁的水果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防止“春火伤身”。

另外,雨季多变的天气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导致焦虑。你应该试着让你的头脑保持平静和舒适。

雨水喂汤:疏肝乌孙汤。

节气中食物和营养的要点是调养脾胃,使肝气得到放松,人体的血液才能通畅。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可存酸增甜”,意思是少吃影响肝气疏泄的酸味食物,多加能健脾和胃的甜味食物。

雨水节气的应季食物中,能起到补脾安胃功效的甘味食物,非春笋莫属,其味甘、微苦,性寒,可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

春笋作为药食同源的佳品,在雨水节气制作药膳,可起到防病治病作用,下面推荐一个药膳:疏肝乌笋汤,具有补血养肝、疏肝理气的功效。

乌鸡半只,春笋片克,当归5克,黄芪10克,红枣8枚,生姜15克,麦芽10克,花椒6~8粒。

将乌鸡洗净斩块,冷水下锅,加花椒焯水;当归、黄芪、麦芽洗净,装入茶包;与红枣、乌鸡、生姜一起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1小时左右;然后放入春笋片,加盐调味,再煲15分钟即成,喝汤吃肉和笋,隔天1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tzhiqiguanyana.com/zqgyfz/9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