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H1受体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其在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好。但在临床应用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适应证的选择、治疗方案的制定,尤其是疗程的确定等。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有关领域的专家,综合抗组胺H1受体药物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专家临床经验,为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治疗方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抗组胺H1受体药

抗组胺H1受体药物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药物为传统抗组胺物,这类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具有镇静作用,与组胺H1受体结合缺乏选择性,不良反应较多。

第二代抗组胺H1受体药又称为非镇静抗组胺药,代表药物有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依巴斯汀等。该类具有H1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及抗胆碱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过敏性鼻炎

药物治疗:

一线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此外,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减充血剂、抗胆碱药物及口服糖皮质激素为AR临床指南推荐的二线用药。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是治疗儿童AR的一线药物,单药治疗用于轻中度AR,联合鼻糖皮质激素用于中重度AR。花粉症患者在花播散前可以口服二代抗组胺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1.一项比较氯雷他定糖浆和赛庚啶溶液治疗2~12岁过敏性鼻炎儿童的安全性以及疗效的研究表明,氯雷他定糖浆的疗效优于赛庚啶盐酸溶液(证据等级:B)

2.临床上推荐使用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物(证据等级:B)

3.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物一般每日只需要服用1次,疗程不少于2周。

4.5岁以下儿童推荐使用糖浆或颗粒剂型,临床上儿童AR常用的口服二代抗组胺药物为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

特应性皮炎

推荐第一代抗组胺药短期间断性用于因瘙痒、搔抓而睡眠缺失的患儿;第二代抗组胺药用于伴发荨麻疹或其他特应性症状(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的患儿。

支气管哮喘

虽然抗组胺药物目前还不是儿童哮喘的一线药物,但抗组胺药物不但可以提高支气管收缩的阈值,还有轻度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

1.对15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慢性哮喘,氯雷他定20mg/d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10mg联合应用2周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改善肺功能。(证据等级:A)

2.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尤其适用于轻度季节性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常规剂量抗组胺药物对鼻炎症状的缓解有助于哮喘症状的改善。

咳嗽变应性哮喘

对于存在明显季节性和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联合应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疗程一般不少于2周。对于花粉症等季节性发作患者,抗组胺药物可以明显减轻发作症状和减少支气管舒张剂要求,并且可以部分改善肺功能。

过敏性结膜炎

AC以局部用药为主,抗组胺药通常局部使用,可以快速缓解眼部症状,是过敏性结膜炎的推荐用药。

抗组胺药物常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有研究显示,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均优于抗组胺药单独治疗(证据等:B)。如果有眼外症状,可以口服抗组胺药。常用口服药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H1受体药疗程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

自发性荨麻疹可单纯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单一常规剂量二代抗组胺药是慢性荨麻疹的一线用药。氯雷他定10mg/d、西替利嗪10mg/d、地氯雷他定5mg/d及咪唑斯汀10mg/d治疗慢性麻疹疗效相当(证据等级:A)。

过敏性胃肠疾病

药物治疗:缓解或减轻过敏症状,如抗组胺类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根据临床症状、过敏类型以及年龄特点进行药物选择。

抗组胺H1受体药可缓解IgE介导过敏反应中组胺引起的炎症反应,以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为主。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代表药物为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

抗组胺H1受体药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及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并可作为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协同用药。其中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中枢镇静和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的副反应远低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临床应用更安全;同时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作用时间长,减少了服用次数,用药剂量相对较小,提高了患儿用药依从性,其中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在儿童应用中具有更多的安全性数据,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优秀代表药物,因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tzhiqiguanyana.com/zqgyzd/8915.html